-
+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最新研讨会闭幕词(精选8篇)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1
各位贵宾、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本次会议能和来自全球二十多個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位贵宾共度宝贵的二天。诚如教育部长王瑞杰先生在本次会议开幕时所表示的:有效的与人沟通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母语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综观本次大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对“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有的从史论的角度作出批判性的反思,有的用前瞻性的预测规画出教育的蓝图,有的用影像、照片写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日志,有的说了很多好听、有趣的故事,台上妙语如珠,台下掌声如雷。台上引人深思,台下互动热烈。
本次大會,首先,体现出21世纪教与学的方针和重点,比如交际互动、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且分享了如何应用新媒体和多媒体来进行跨国交流和学习。其次,彰显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最新教育发展和改革趋势,前者如华文学习的调查报告;后者如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能力等级描述等,作为华文教学与评估的参照框架。接着,在全球学习华语的热潮中,不但有许多跨国的比较研究、合作项目的成果分享,且有不少融入了当地生活、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优良教学范例,和成功的学习案例。再其次,华文教与学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包括了华语教育政策、语言的知识、功能和语境,听说读写和互动的技能,教师的职责素养和专业发展,教材资源和评估、研究工具的开发等,并且深入探讨了教学现场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本次大会还特地开设了一系列精彩的学前专场,有儿童习得语言的发展历程,优质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等,扩大并延伸了华文教学关注的领域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本中心也分享了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以答谢大家对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支持和鼓励。
本次大会无论在参与的佳宾人数、论文数和场次规模上,几乎是第x届会议的2倍。然而一样的坐无虚席,且意犹未尽,成功地展现了在“实践中显精彩,精彩中求实在”,活络二语华文课堂的理论与方法;分享了鼓励学习者使用华文的实践经验;这也是本中心成立以来所努力臻至的最大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此,谨代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全体人员,向所有佳宾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致上最深的感谢和祝福,谢谢大家共襄盛举,使得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今后期待经常与大家交流,下次会议再见,谢谢。
20xx年xx月xx日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2
感谢大家的提问!为促进加强我院白内障专业和青光眼专业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交流,下面由我院为专家颁发“眼科医院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荣誉证书,望今后两位专家能经常莅临我院指导工作及经验交流!有请医师上台。有请我院上台颁发荣誉证书!谢谢!
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来我院参加“眼科学术交流会”,眼科医院祝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顺利,谢谢大家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接下来,请专家和领导上台合影!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3
我们这个会议,经过两天的学术研讨、文化考察以及大会总结,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画句号这个工作本来很简单,不过既然要讲几句话,我还是想对会议本身的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赵敏俐教授和吴相州教授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我们这个研讨会已经开了五届了。第一届的名字叫“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现在叫“乐府歌诗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这个系列会议名称的改变,蕴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深入了。我们不再仅仅是研究文学、研究诗歌的内部规律,也不仅仅是研究歌诗和它的伴生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浸润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乐府歌诗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研究诗歌,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对于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邻艺术拓展这么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寻求的是中国人的历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讲两点。
第一,我很感谢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项阳先生这样音乐学的专家。我从他们的论文或发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从文化背景来说,乐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综合艺术是乐府文学丰厚的、广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读张衡的《西京赋》和《汉书·礼乐志》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这次会议上刘航博士的论文所探讨的《文康乐》和汉魏六朝戏剧,就很典型的说明了戏剧艺术与乐府歌诗的关系。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乐以及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乐府歌诗传统上是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进行讨论,现在大家已经注意到,对它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文学和音乐之关系,还应该包括文学和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联系,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此相关。
我这里讲一点似乎是题外的东西。过去,西方人以为我们中国人不善于哲学思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看到孔子的《论语》,非常失望,还不如不读,不读的话还有些神秘感。读了之后觉得只不过是一个缺乏哲学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讲述的人生经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文献,尤其是《上海楚简》和《郭店楚简》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善于哲学思考,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体系。而且也并不局限于像《老子》一书中的表述。
从乐府与哲学的关系上来说,我曾多次指出:传统上将汉代的“乐府”定义为“音乐机关”是错误的。汉代的乐府是一个“礼乐机构”。将乐府歌诗与音乐艺术联系起来,有它的学术意义,但这还只局限在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将“乐府”正确地定义为“礼乐机构”,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存在的哲学意义。
作为礼乐制度中的乐府,它设立的出发点,它的运行机制,都是从谐调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称之为“天人之际“)与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出发。从与艺术的关联来说,乐府文化与乐府艺术几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艺术门类,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这一观念出发,才能在乐府研究中产生真正的学术突破。
在小组会的讨论中,我特别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进行表扬。他的文章在传统的诗歌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时,又有相当程度的、又是完全适宜的哲学上的提高与总结。他的文章把诗歌的礼乐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了一起,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从第一届会议开始,我就积极参与其事。第一届会议的时候,我还曾协助赵敏俐教授做过一些联系刊物的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乐府学会,我成为它的一名成员。正像赵敏俐教授所说的,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就我们的事业来说,如同吴相洲教授所讲,是一个朝阳的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很高兴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诸位!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4
感谢学长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听了各位学长学姐的讲话,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受益。由于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让每位同学的问题都得到解答。接下来请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李做总结发言,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李总结发言
感谢李德静书记对本次交流会的总结。此时此刻,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想象,而在于切实的.行动中。伴着落日的余辉我们的交流会就要结束了,听了学姐学长们的在学术方面的相关经验,大家也要落实行动中去,愿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去运用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学到的!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学长学姐给我们的指点和帮助!
本次学术交流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到来,再见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这次由研究会和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陇南师专协办的“纪念流寓陇右125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纪念会,开得十分圆满和成功。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研究会向这次盛会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向支持这次大会召开的xx市各级领导、成县各级领导以及师院和陇南师专的各级领导和参加这次会议服务工作的各位老师和同志们所提供的周到的完满的服务表示最衷心感谢!
在会议中,与会的学者对陇右诗作了深刻和全面的评价。对在公元759年弃官西走,来到秦州、同谷等地所作的117首诗歌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认为从此脱下了官服、走进了逃难的难民队伍中,真正开始了他接近下层黎民百姓、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漂泊流离的生活,并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后人民在战乱之中的悲苦生活,在身份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一个朝廷命官变成了一个逃难的难民。在思想上更加直面现实,更加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从一个普通难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将忧国忧民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思想层次,是一次巨大的思想飞跃。在诗歌艺术探索方面,他做了更深更广的艺术探索,由以前以做古体诗五古和七古体裁为主,转向了对近体诗五律、七律及排律为主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艺术水平做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五律和七律等近体诗是最能代表唐诗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此,中国诗歌史进入了以近体诗创作为主的诗歌时代,而诗歌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样板。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唐诗达到了音乐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是唐诗由少年时代走向成年时代的成熟标志,最能显示出唐诗的艺术特色。而陇右诗(大多是律诗)正是体现了诗歌开始全面提高唐诗艺术的一个关键时期,最值得关注和研究。
此次会议外地学者与当地学者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受益匪浅。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陇右的学者们,对陇右诗的深刻研究及他们对衷心热爱。他们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填补了杜诗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充分地展示他们雄厚的学术实力,对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致意和祝贺!
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文化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上的食粮。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度过了历史上一道道激流险滩,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历史上哺育了一代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和仁人志士,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着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的资源,他对诗歌艺术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及其优秀的诗篇,为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和文学艺术提高文化水平,起着巨大的作用,总之诗歌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挖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和各位女士先生老师同学们!我们这次研讨会和纪念会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把研究作为一次文化事业来做,并将研究和普及结合起来,将文化与当今的文化建设坚定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文化精神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此献上小诗一首(先朗诵一遍,再吟诵一遍):
应邀乘机赴陇参加纪念流寓陇右1250周年研讨会
纵飞直上白云天,下视秦州重叠山。
鸟鼠山间馀鸟道,鱼龙川畔少渔烟。
少陵圣迹千年在,大雅歌诗万古传。
今日我来赴佳会,共研杜老陇秦篇。
最后,我宣布,大会胜利闭幕!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6
尊敬的各位同仁:
本次年会即将闭幕。本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大家就疗法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分享,成果是显著的!相信大家的收获都是很大的。
在此,我代表疗法分会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各位同仁以后能取得更多、更大的关于研究与应用的成果!也祝各位同仁能过好圣诞节和元旦节!期待我们的下一次再相聚!
会议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7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自海外的前辈和朋友们:
经过两天半紧张热烈而又愉快的座谈和研讨,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就要闭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丁玲研究会及全体与会代表,向为我们提供了美丽优雅研讨环境并付出辛苦劳动、作出热情服务的以涂绍钧先生为代表的东道主表示衷心感谢!
早在十年前的临澧会议上,我曾在大会发言时提出将纪念追思会与学术研讨会分开举行的建议,因为这两种会的宗旨与性质有所不同。这次我们大家都看到,这样分开举行的方式效果很好:纪念会开得庄严隆重,各级领导及丁玲亲朋故旧与各地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丁玲这位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革命女作家;学术研讨会开得热烈而又理性,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理阐述分析,互相启发促进,共同加深了学术理解。
本次研讨取得一些引人瞩目的成果,在相关领域对既有研究有所推进。这些成果或以角度与观点的新颖,或凭提供新的史料,给人以新的启发。例如,关于丁玲的思想转变问题,有学者专门分析了丁玲“左转”以前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其中所起重要作用,并据以解释了丁玲转变之前与之后革命想象的底色。这一见解同时也解释了丁玲创作在左翼阵营中的异质性的产生根源。还有学者专门梳理了转变后的丁玲与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关系。对于丁玲延安时期思想的变化,有人指出丁玲的转变固然有其被迫性一面,更重要还是她主动迎合的产物;还有人认为,丁玲1940年代的政治自救是在恐惧与感恩的“动机簇”下作出的。一些学者以具体、丰富、生动的新史料,对丁玲解放后的思想状况作出新的注脚。例如,有人具体讲到当年批判丁陈的“五大主力”及丁玲“三位嫡系”各自的表现。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侧重考辨了丁玲与同时代作家的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丁玲提供参考。在对丁玲单篇作品如《重逢》《夜》《杜晚香》及《梦珂》的解读方面,也有使人耳目一新之作。而话题最为集中的,则是对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不同解读。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丁玲土改叙事所涉及的暴力及其道义问题,特别是,究竟应按文学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及文本内部逻辑,还是按当时全国各地土改的实际状况来评价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及其品性。有人指出该作是土改运动的心灵史诗,还有青年学者从会议书写或情感动员角度对作品的叙事特点予以阐释。
下面,我想概括地谈一下我对本次研讨会的总体感受和认识。
本次会议的第一个特点是话题集中,有不同观点的直接交锋。会议研讨主要围绕“革命文学”与丁玲的思想转变、文本再解读与意识形态、丁玲的革命人格与文学品性、丁玲与她的同时代人四个议题展开,在每个方面都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争鸣。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活动。如果说文学阅读是读者与作家之间的心灵对话,那么文学研究就是一种双重对话,即,文学研究者除了作为普通读者与作家进行对话,更要与以前和同时代研究该作家作品的其他研究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不一定意味着指名道姓的商榷,即使是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心里也一定想着是写给谁看,想着潜在的对话者,而不能泛泛而谈、重复行内业内人人皆知的常识。对话的前提是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确定研究对象,然后才是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恰当(未必是最新奇、最时髦)的研究方法或理论。对话总是要围绕一定话题展开,对话意识与问题意识相伴而生。我认为,有些研究学术含量不够、学术价值不大,表面看是缺乏问题意识,从根源看还是缺乏对话意识。写文章是为给人看的,写学术论文或著作是给以前研究这个题目的同行专家看的。如果我们从抽象理论出发,不细读作品,不看不管别人已有研究,而旁若无人、自言自语,所探讨的就有可能是伪问题,或所做的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重复劳动。即使搞史料,我们也是要向同行证明或澄清一个问题,纠正以前的某种谬见或模糊认识。通过写文章进行书面对话需要一定周期,面对面交流效率最高。面对面交流的好处是直截了当,难以使用障眼法。所以才有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必要。本次会议学者们在争鸣时显示了良好的学风和人品,大家既不作无原则的吹捧,也没有无根据的谩骂。双方的宗旨是辨明问题真相,解除误解,效果是共同提高认识。这次古大勇先生指名与我商榷,我们的前任副会长张永泉先生也向后辈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论辩双方通过当面交流,大家都加深了相互理解,增加了友谊。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特点是青年学者所占比例增加。往届会议,与丁玲有过直接交往的老一辈专家学者较多,这次仍有几位身体健康、思维敏锐的老前辈光临大会。我们为他们仍然充满活力感到钦佩羡慕,同时,看到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丁玲研究的队伍里来,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又感到无比欣慰。让我们对老一辈学者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让我们对青年学者的加入表示欢迎!今后,我们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机会,将“丁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继续办下去。
同道们,朋友们!中国丁玲研究会在往届学会领导的带引下一直有着良好的会风。在历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年检”中,我们都获得“三A”以上成绩。让我们向本届退居二线的前任学会副会长陈漱渝先生、张永泉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上届已退任名誉会长、副会长的张炯先生、庄钟庆先生,向曾任我们学会会长、副会长的严家炎先生、郑伯农先生等,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各位老前辈再次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每次学术研讨会,大家都是为学术而来,为了对丁玲及其作品的兴趣和热爱而来,大家的论文准备和学术讨论都很认真,很少逃会现象。让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将我们的研讨做得更好!
让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会!
祝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旅途顺利!
谢谢大家!最新研讨会闭幕词 篇8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这个会议,经过两天的学术研讨、文化考察以及大会总结,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画句号这个工作本来很简单,不过既然要讲几句话,我还是想对会议本身的历史,取得的成就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赵敏俐教授和吴相州教授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我们这个研讨会已经开了五届了。第一届的名字叫"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现在叫"乐府歌诗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这个系列会议名称的改变,蕴含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深入了。我们不再仅仅是研究文学、研究诗歌的内部规律,也不仅仅是研究歌诗和它的伴生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礼乐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浸润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把乐府歌诗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研究诗歌,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对于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深入或向毗邻艺术拓展这么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寻求的是中国人的历史的一部分。下面我讲两点。
第一,我很感谢李健正先生,李玫教授,项阳先生这样音乐学的专家。我从他们的论文或发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从文化背景来说,乐府制度及其所包含的综合艺术是乐府文学丰厚的、广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读张衡的《西京赋》和《汉书·礼乐志》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这次会议上刘航博士的论文所探讨的《文康乐》和汉魏六朝戏剧,就很典型的说明了戏剧艺术与乐府歌诗的关系。李健正先生的文章也提出了舞蹈、音乐以及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乐府歌诗传统上是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进行讨论,现在大家已经注意到,对它的研究不仅应该包括文学和音乐之关系,还应该包括文学和更广泛的艺术形式的联系,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此相关。
我这里讲一点似乎是题外的东西。过去,西方人以为我们中国人不善于哲学思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看到孔子的《论语》,非常失望,还不如不读,不读的话还有些神秘感。读了之后觉得只不过是一个缺乏哲学深度的事故的老人讲述的人生经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古代文献,尤其是《上海楚简》和《郭店楚简》所提供的材料提示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善于哲学思考,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体系。而且也并不局限于像《老子》一书中的表述。
从乐府与哲学的`关系上来说,我曾多次指出:传统上将汉代的"乐府"定义为"音乐机关"是错误的。汉代的乐府是一个"礼乐机构"。将乐府歌诗与音乐艺术联系起来,有它的学术意义,但这还只局限在艺术层面、技术层面。将"乐府"正确地定义为"礼乐机构",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存在的哲学意义。
作为礼乐制度中的乐府,它设立的出发点,它的运行机制,都是从谐调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称之为"天人之际")与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出发。从与艺术的关联来说,乐府文化与乐府艺术几乎涉及古代所有的艺术门类,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这一观念出发,才能在乐府研究中产生真正的学术突破。
在小组会的讨论中,我特别把曾智安博士的文章拿出进行表扬。他的文章在传统的诗歌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同时,又有相当程度的、又是完全适宜的哲学上的提高与总结。他的文章把诗歌的礼乐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了一起,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从第一届会议开始,我就积极参与其事。第一届会议的时候,我还曾协助赵敏俐教授做过一些联系刊物的工作。现在我们成立了乐府学会,我成为它的一名成员。正像赵敏俐教授所说的,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就我们的事业来说,如同吴相洲教授所讲,是一个朝阳的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很高兴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诸位!
下一篇:没有啦~.~
